秋水(节选)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秋水(节选)》译文

  秋季的霖雨如期而至,千百条小河注入黄河。水流宽阔,两岸和水中洲岛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于是乎,河伯洋洋自得,认为天下的美景都集中在他自己这里。顺着流水向东方行走,一直到达北海,面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河伯转变了自己的脸色,抬头仰视着海神若叹息说:“俗话所说的‘知道的道理很多了,便认为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这正是说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人)认为仲尼的学识少,伯夷的义行不值得看重。开始我还不敢相信,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大海您大到难以穷尽,如果我没有来到您的身边,那就很危险了,我将要永远被明白大道理的人嘲笑。”

  北海若说:“不可与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的眼界受狭小居处的局限;不可与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到时令的局限;不可与见识浅陋的乡曲书生谈论大道理,因为他受到了礼教的束缚。现在你河伯从黄河两岸间走出,看到了大海,才知道你自己的鄙陋,可以跟你谈论一些大道理了。天下的水,没有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流流归大海,没有停止的时候,而大海却并不因此而盈满;尾闾不停地排泄海水,不知到什么时候停止,但大海并没有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水位不变,无论水灾还是旱灾大海没有感觉。大海的容量超过了长江、黄河的水流,简直不能用数字来计算。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自夸,我自认为自己列身于天地之间,接受了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间,好比是小石块、小树木在高山一样,正感到自己的渺小,又怎么会自傲自夸?考虑到四海在天地之间,不正像小小的蚁穴存在于大湖之中吗?考虑到中原地区在四海之内,不正像米粒存放在大粮仓之中吗?世间万物数量有万种,人不过是其中之一种;人类虽遍布九州,但其所居之地也只占谷食所生、舟车所通之地中的万分之一。拿人和万物相比,不正像一根毫毛在马身上一样吗?五帝所延续的(业绩),三王所争夺的(天下),仁人志士所忧虑的(事情),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为之劳苦的(目标),都不过如此而已。伯夷以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而取得名声,孔子以谈说‘仁’、‘礼’而显示渊博。他们这样自我夸耀,不正像你当初因河水上涨而自夸一样吗?”

  《秋水(节选)》注释

  时:按季节。

  灌:注入。河:黄河。

  泾流:水流。

  两涘(sì):河的两岸。涘:水边。渚(zhǔ)崖:水洲岸边。渚:水中洲岛。

  辩:通“辨”。

  焉:乎。河伯:黄河之神。伯,长者之称。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天下的美景全集中在自己这里。

  东面:脸朝东。端:边,尽头。

  旋其面目:改变他(欣然自喜)的面容。旋:转,转变。

  望洋:仰视的样子,也作“望羊”、“望阳”,然解作望见海洋亦通。若:即海若,海神。

  野语:俗语,谚语。

  莫己若: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没有人比得上自己。我之谓也:即谓我也。

  少仲尼之闻:认为孔子的学识少。闻:学识,学问。轻伯夷之义:认为伯夷的义行轻。伯夷:商代诸侯孤竹君的长子,历来被看做义士的典型。少、轻,作动词用。

  子:您。本指海神,这里借指海。难穷:难以穷尽。穷:尽

  殆:危险。

  长:长久,永远。见:表被动。大方之家:明白大道理的人。大方:大道。

  以:与。语(yù):谈论。

  拘:拘束,局限。于:被。虚:同“墟”,居住的地方。

  笃:固,局限。时:时令。

  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浅陋之人。束于教也:受所受教育的束缚。

  尔:你。崖涘:河岸。

  乃:才。丑:鄙陋。

  大理:大道理。

  盈:满。

  尾闾:神话传说中排泄海水的地方。

  已:停止。

  虚:虚空。

  卒:通“萃”,聚集。

  《秋水(节选)》赏析

  本文节选自《庄子・秋水》。庄子(前389?―前286?),战国时宋国人,思想家,庄子和老子同属道家学派,合称“老庄”。

  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庄子对当时的兼并战争、剥削压迫乃至“人为物役”等现象极端不满,但又无可奈何。无可奈何中,他只希望在黑暗的社会中生活得愉快,能够顺其自然,得尽天年。于是,他以“道”为师,企图通过“心斋”、“坐忘”等方式与“道”融为一体,追求“无己、无功、无名”的无差别境界,而获得“逍遥游”,获得精神的绝对自由。庄子《秋水》本义是讨论价值判断的相对性,我们现在可以视之为相对独立的一篇选文,而给予积极的解释,获得新的启迪。《秋水》篇的主体部分是河伯与北海若的七番对话,本文只节选了其中的第一部分。

  本文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导论,写河伯观念的变化。初与百川比,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自己是天下最大的了。后与北海若比,河伯才知自己并非天下最大,引出与北海若的对话。

  第二部分(第二自然段),本论,写北海若的观点:一切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可自多的。北海若的这段对话可分四层:第一层“曲士不可语道”,而河伯观于大海,已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因而“可与语大理矣”。第二层“天下之水,莫大于海”,“而吾未尝以此自多”,为什么呢?因为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海比河大,却比天小,所以没什么可自多的。第三层进一步阐述说明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四海和天地比,四海小;中国和海内比,中国小;人和万物与九州比,人都是小的。第四层所谓五帝、三王、仁人、任士所从事的事业都不过是“毫末”,伯夷辞让周王授予的职位,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孔子谈论“仁”、“礼”,也都是“毫末”。伯夷为名,孔子为博,都是自多,都是错的。

  本文是一篇以对话方式展开说理的论说文。在整体构思上,本文通篇采用寓言形式说理。作者虚构了一个河伯与北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神话人物的对话来展开说理、阐明观点,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庄子》散文在先秦散文中最富于浪漫色彩。

  论证上,多用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用比喻说理多是由个别到个别的比较论证法。运用比较论证法中,又包含性质相似的类比论证法,如“拘于虚”之井蛙、“笃于时”之夏虫与“束于教”之曲士之间的比较,便是类比论证;还包含性质相反的对比论证法,如“束于教”之“曲士”与“观于大海”,已知己丑、可与语大理的河伯之间的比较,便是对比论证。

  《秋水(节选)》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1、泾流之大 (“泾”通“径”,直流。)

  2、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认。)

  二、古今异义 

  1、于就是焉河伯欣然而喜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就是由前一事引起得。

  2、于就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古义:脸。

  今义:指事物本来得样子。

  3、至于北海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得人。

  今义:慷慨,不吝啬。

  5、百川灌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三、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东面而视 (面向,面朝 )

  2、名作状  

  (1)秋水时至 (按季节) 

  (2)顺流而东行(向东)

  3、形容词意动用法  

  (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认为…少,小瞧 

  (2)而轻伯夷之义者   认为…轻,轻视 4、形容词作名词  

  (1)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美景

  四、一词多义

  1、见 

  (1)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表被动 

  (2)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瞧见

  2、若  

  (1)望洋向若而叹曰   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己若    动词,比得上 

  3、始  

  (1)于就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才  

  (2)始吾弗信   开始 

  4、闻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动词,听说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名词,见闻,学识 

  5、之 

  (1)泾流之大  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 

  (3)仲尼之闻  助词,得 

  (4)两涘渚崖之间  助词,得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助词,得 

  (6)野语有之曰    代词,这样

  (7)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助词,得

  (8)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助词,取独

  (9)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助词,得 

  (10)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助词,得 

  6、于 

  (1)于就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被 五、特殊句式

  五、特殊句式

   1、被动句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宾语前置句  

  (1)我之谓也    (“之”就是宾语前置得标志,即“谓我也”。) 

  (2)以为莫己若者  (宾语“己”置于谓语动词“若”前面,即“莫若己”。) 

  (3)东面而视   (宾语“东”置于谓语动词“面”前面,即“面东而视”。) 

  3、定语后置 

  (1)闻道百   (即“闻百道”)

   4、省略句 

  (1)百川(于)灌河   (省略介词“于”)

  (2)(河伯)顺流而东行    (省略主语“河伯”) 

  5、判断句 

  (1)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6、固定句式 

  (1)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就是……就……”。)  

  (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且夫……”,再说,况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译为:“况且……”。) 

  六、出自本文得成语

  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得样子。兴叹,生发起感叹。指在伟大得事物面前开扩了眼界,感到自己得渺小而惊叹。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条件不充分而感到无可奈何。 

  2、贻笑大方:贻笑,被人讥笑。大方,大方之家,见多识广得人。被内行人所讥笑。

  3、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事理得人。

  4、牛马不辨:比喻河水声势浩大分辨不清。

  5、欣然自喜:指高兴地自觉喜悦。

  6、井底之蛙:井底的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比喻那些见识短浅的人。

  7、夏虫语冰:对夏天生死的虫子不可与它谈论关于冰雪的事情。

  8、太仓稊米:太仓:古时京城的粮仓;稊米:小米。大谷仓中一粒小米,比喻人和物处在广袤宇宙中极其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