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寄子由二首

狱中寄子由二首

  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和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知葬浙江西。

  《狱中寄子由二首》译文

  其一

  君王如春天一般圣明,是自己暗昧无知,讥谤时事自取灭亡。

  还没完整过完的一生,就要偿还前世的夙债,只是自己家中妻儿十口,还要依靠弟弟多多照顾。

  其实自己对生死之事并不十分在意,只是自己故去之后,恐怕每逢夜雨秋灯之时,只剩弟弟孤苦一人,思念自己的兄长。

  只能寄希望于来世,二人继续做一对好兄弟。

  其二

  寒霜之气让御史台狱的夜晚更加凄楚寒凉,月亮低沉,风吹动了檐角上的铃铎发出声响。

  梦里向往云山的那颗心像鹿一样奔跑,可现实里的自己却如同面临着沸汤热火的鸡。

  眼前浮现出我的孩子们的面容,身后只有草蓑,我这样贫穷愧对跟自己受苦多年的妻子了。

  死后神游埋葬在何处呢:汉代的朱邑曾在桐乡为吏,因深受百姓爱戴,被葬在桐乡,我也希望自己能葬在浙西一带。

  《狱中寄子由二首》注释

  狱中寄子由二首:诗题一作“予以事系御史台狱,狱吏稍见侵,自度不能堪,死狱中,不得一别子由,故作二诗授狱卒梁成,以遗子由,二首”。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字子由。

  愚暗:愚昧而不明事理。

  偿债:偿还前世之夙债。

  是处:处处。

  与君世世为兄弟:一作“与君今世为兄弟”。

  更:一作“又”,一作“再”。未了因:佛教用语,没有了结的因缘。

  柏台:又称作乌台,御史台前种了许多柏树,乌鸦经常栖息在树上面,于是老百姓将御史台叫作乌台。

  琅珰:铃铎。

  牛衣:给牛抵御寒冷的草蓑。

  神游:人死的讳称。

  《狱中寄子由二首》赏析

  《狱中寄子由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前一首写自己的牢狱之灾,一面想念弟弟,希望能与他生生世世都是兄弟,能够继续这一兄弟未完的因缘;后一首写狱中凄惨的生活和对家人怀念的感情。这两首诗意境凄凉,感情真挚,心理描写动人。

  其一

  全诗写诗人与苏辙之间的感情。前四句,重在托付家人,希望得到苏辙的照料。后四句则言兄弟之情。诗人对于生死之事本来不太执著,无论是何处的青山都可以作为埋葬我的地方,但是,当自己故去之后,恐怕每逢夜雨秋灯之时,孤身一人的弟弟都将会苦苦地思念死去的兄长。“夜雨”是指苏轼兄弟二人少年读书时,曾读到唐人韦应物的诗句“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二人深受感动,遂彼此相约入仕后当尽早退隐以享受闲居之乐。苏轼现在处在生死未卜之际,想起此诗,不禁黯然伤怀。他只能寄希望于来世再实现这种约定:“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

  全诗渗透着浓浓的兄弟之情。

  其二

  诗的前两句描写御史台森然阴风阵阵的萧瑟环境,苏轼在阴冷孤寂的狱里睡不着,想起面对刽子手的情形,心惊胆战。第三、第四句用“命如鸡”表达出苏轼对自我命运任人鱼肉的无奈和沉痛。这是一个亮节高格者的悲叹,不管身处何地何时,苏轼都始终追求这种自由、自我的坚定人格。第五句和第六句是苏轼觉得自己罪无可赦,思念起孩儿们,希望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都平常就好,能够平安喜乐才是最重要的。自己快要死了,还没让妻子过上富贵平安的日子,觉得特别愧对共患难过的妻子。这其中不无诗人悟透人生,平常就好的淡泊哲理。结尾两句,苏轼希望葬在为官过的杭州。这表现出苏轼的忠直秉性,展现出他当官为民的作为和风骨。

  在这首诗中,苏轼写了对妻子儿女的想念、对自己的感怀,还有自已死了之后尸体埋葬何地的嘱托。其哀伤之情浓郁,昔日气势全然不见,所以读此诗又不同于苏诗其他之作,别有一种情深凄怆之感。

  《狱中寄子由二首》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由于苏轼在任职地方官期间,对当时大力推行的新法屡屡表示不满,并形诸歌咏,发为诗篇,对新法造成的弊政和靠攀附新党人士而得到高位的新贵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结果引起了当权者的嫉恨,遂指使台谏累章弹劾他“作为诗文讪谤朝政及中外臣僚,无所畏惮”。同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任所被捕解京,八月十八日入御史台狱。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在狱中期间,负责审讯的官员均奉上意,竭力罗织罪名,必欲置其于死地。这一组诗即作于乌台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