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夜·乾坤空落落

除夜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除夜》译文

  天地之间一片空旷,时光公然地离我而去。

  在人生的末路上因为风雨而受惊,在偏僻的边疆饱经了冰雪寒霜。

  如今生命跟这一年一样快要结束了,我和我一生的经历也会被遗忘。

  以后再也梦不到过新年喝屠苏酒,只能在漫漫长夜里拨动灯火。

  《除夜》注释

  除夜:指公元1281年(元朝至元十八年)除夕。

  乾坤:指天地,即空间。

  空落落:空洞无物。

  岁月:时间。

  堂堂:跨步行走的样子。

  末路:指自己被俘囚,不望生还,走上了生命的最后一段路。

  惊风雨:指有感于当年战斗生活的疾风暴雨。

  穷边:极远的边地。此就南宋的辖区而言,称燕京 为穷边。

  雪霜:指囚居生活的艰难困苦。

  屠苏梦:旧历新年,有合家喝“屠苏酒”的习惯。

  夜未央:夜已深而未尽。

  《除夜》赏析

  《除夜》是南宋文学家文天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是诗人一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所写。诗人身处燕京牢狱,面对死亡,既无所畏惧,也不抱幻想,显示了非凡的慷慨从容。此诗反映出他在国家危亡时期的艰难斗争生活,表达了他以身殉国的决心。全诗从大开大阖处入手,于回肠荡气中结束,叙事抒情形象概括,简洁凝练,其中回荡的天地落落,岁月堂堂,生命将尽,身世俱忘的磊落感情和高尚的精神状态,仍然感染和鼓舞着后世的读者。

  写作此诗时作者已经被关押整整三年,敌人对他软硬兼施。然而,高官厚禄不能软服,牢狱苦难不能屈服。他衰鬓霜染,意志弥坚。牢房冰冷潮湿,饮食艰涩难咽,妻儿宫中服役,朝廷苟且投降等惨痛的现实,令文天祥感受到人生末路穷途的困厄艰难。他用一支沉甸甸的笔,蘸着热血和心泪,写就了这首悲而不屈的短诗。

  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元旦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中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除夜》一诗,没有雕琢之语,没有琐碎之句,更无高昂的口号式咏叹。可是,我们仍旧感到心灵的一种强烈震撼。无论时光怎样改变,无论民族构成如何增容扩大,无论道德是非观念几经嬗变,文天祥,作为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忠孝节义人格的伟大图腾,万年不朽,颠扑不灭,仍会是在日后无数个世代激励一辈又一辈人的道德典范。

  《除夜》鉴赏

  文天祥是至元十九年(1282)十月在燕京柴市英勇就义的,十八年的除夕是他在人世间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在这理当家家团聚的除夕,诗人却身陷牢狱,面对死亡。这首诗真实地记录了他当时的思想活动,反映了他的精神状态。

  首联从广袤无垠的空间和绵长不尽的时间下笔,气魄不凡。虽然诗人的身体被囚禁在这仅仅广八尺、深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正气歌序》)的土牢房里,但他的思绪已飞出了小扉窄窗,在故国的山河大地上遨游。乾坤广大,岁月流逝,江山依旧,而已易主,言念及此,伤心不已。开头两句就凝聚了一种在无边的时空上的巨大的孤独、失落和绝望的悲凉。这两句看作写实也是不错的。“空落落”是指大雪后的情景,有第四句的“雪霜”为证;“岁月去堂堂”则照应“除夜”。诗人在系狱待死的情况下写出这两句,无论刻意与否,其中蕴含的家国之痛与生命之悲,都是极浓烈的。这种气氛一直笼罩了全篇。

  颔联进一步强化气氛。路是“末路”,边是“穷边”,更加上“风雨”与“雷霜”。这时的心境与感触,已经足以令人触手可及,诗人却又加上了一个“惊”字,一个“饱”字,尤见沉痛。这两句以平淡之语写出,更显伤心。在元兵南犯、南宋王朝临近“末路”之时,文天祥曾兴兵抗元,企图挽狂澜于既倒。当这更深夜静、万籁俱寂之时,那屡“惊风雨”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犹历历在目。“惊风雨”三字,凝练地概括了诗人当日勤王抗元的多少情事。而现在关押在这遥远的北方,身不由己,饱受雪霜之苦。“饱雪霜”既是指身体受到北方严寒的侵袭,也是暗喻精神上遭受元人的折磨。称元都燕京为“穷边”,是就南宋辖区而言,表现了诗人对元廷的轻蔑,同时也反映出对南宋故土的深深思念。

  颈联更进一层。从前一句中可以体味出“岁月去堂堂”的生命之感,而后一句的“忘世”,也使得“乾坤空落落”更有了一层深意。在这除夕之夜,诗人预感到自己的生命即将随着一年之终而结束。他早已下定以死成仁、以死明志的决心,因此面对死亡,他是那样坦然,那样平静,对世上的一切再无留恋。实际上,对故国的山川大地他是那样眷恋,对他亲自领导的抗元斗争他是那样难以忘怀。他不再留恋的“身与世”是指自己的生命,是指元军占领下的世道。这就更有力地衬托出了诗人的一片耿耿之心。

  尾联在回肠荡气中结束全诗。古代风俗,农历正月初一阖家团聚饮屠苏酒。可此刻诗人独处囚房,只有孤灯相伴,恐怕连饮屠苏酒的梦也不会做了。今昔的强烈对比,令人倍觉凄凉。漫漫长夜,不知何时才是尽头。诗人夜不能寐,孤灯独坐,一遍又一遍默默地挑着灯花。多少忠愤之情,多少难言之意,都包含在这默默无语的“挑灯”动作里了。

  诗中虽然流露出悲凉与绝望,深层中的希望却是有的。“夜未央”有“长夜漫漫何时旦”的意思,是用绝望来表达企盼与希望,只是这企盼与希望是深层的。诗人通过诗歌所表现的身陷牢狱仍心系天下安危的宽广胸怀,以及面对死亡无所畏惧,既慷慨而又从容的精神状态,永远鼓舞着后人。

  《除夜》创作背景

  宋少帝祥兴元年(1278),文天祥抗元失败,在五坡岭(在今广东海丰北)被俘。他拒绝元将诱降,于次年被囚于燕京(今北京)。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除夕,文天祥度过了又一个铁窗岁月。虽然他早已抱定了以死殉国的决心,但是在除夕这一特别的时刻,还是唤醒了他深潜于生命中的悲戚,因而写下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