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

山雨

  一夜山中雨,林端风怒号。

  不知溪水长,只觉钓船高。

  《山雨》译文

  山中下了一夜的雨,风在树林顶端怒号。

  我不知道溪水是不是涨了,只是发觉钓鱼的小船更高了。

  《山雨》注释

  钓船:渔船。

  《山雨》赏析

  历来写山雨的诗很多。大多数诗人都是从视觉入手并加以形容或描绘,本诗则是从感觉出发,自然流出,因此被论者称为“纯乎天籁”。

  诗的前两句全由听觉落笔,传人诗人耳中的都是飘洒在山间的雨声和呼啸于林际的风声。“一夜”写其持续时间之久,“怒号”言其发出响声之大,让人于冥冥之中去想像山中夜雨的情状。

  后两句脉断意连,巧妙地运用“水涨船高”的生活体验,以只觉船高的亲身感受,来反跌出不知溪涨的视觉不足。究其本意,原不是不知“溪水长”,只是为了要强调“钓船高”的特殊感觉,才故意先说不知,然后才让“只觉”来表达不知之知。这样就在有意无意之间,传递出一种夜泊山溪的疏旷情怀,使人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此外,小诗颇可玩味的还有“钓船”两字。中国古代文人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车马喧闹的世俗,常浪迹江湖,隐居山林,寻找一种樵唱渔歌式的生活情趣。诗的作者也不例外。从表面看,他只是在描写一场山雨,时间在夜晚,但“钓船”两字,非常含蓄地透露出他所追求和得到的那种闲适和悠然。由此二字,人们可以想见他白天垂钓于山溪、夜间泊眠于钓船的旷放。如果将此二字换作“小舟”,则意境和内涵都将大受影响。

  由此可知,此诗的好处除了它不加雕饰的“纯乎天籁”之外,还在于意境超然、韵味悠长,表现出明人追慕唐诗的一种明显意向。

  《山雨》鉴赏

  这是一首纯乎天籁的绝句。古人写雨景的诗比比皆是,偰逊的《山雨》以其朴实无华的语言、新颖巧妙的构思,受到人们赞赏。

  “一夜山中雨”,开端即点题,指出 “山雨”,用 “一夜” 说明山雨历时之长。除这第一句出现“雨”字外,其余三句诗皆无“雨”字,然而“雨”字乃此诗之魂,笔笔写雨,处处写雨。

  “林端风怒号”,写疾风在山林梢头呼啸着、翻卷着。这是从风雨并作的联系上,侧面渲染山雨之大。似乎只是写风,实则风助雨威,将山风怒号、山雨绵绵的雄浑场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四两句尤为绝妙。本来,山雨既大又久,一夜之后溪水必涨。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未作溪水如何涨的正面描写,而是从水涨船高的内在联系中,以 “钓船” 位高,显示 “溪水” 已涨(长,读zhàng,水增长貌)。别开生面,又含情入理。古人咏雨诗为突现雨大,往往借水(江、湖、溪等)来烘托。如魏阮瑀《苦雨》云: “苦雨滋玄冬,引日弥且长。……登台望江沔,阳侯沛洋洋。” 晋傅玄《雨诗》云: “霖雨如倒井,黄潦起洪波。湍流激墙隅,门庭若决河。”两首诗都以洪波涌起(前者“阳侯沛洋洋”。阳侯,波神。后者“黄潦起洪波”)表现雨久、雨大,未免平直乏味。比较起来,《山雨》的处理可称得上戛戛独造,后来居上。

  全诗不用典故,亦无华美词藻,仅用二十字,便将一场山雨的猛烈态势和诗人在一夜山雨过后的独特感受,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令人“骤遇之如在耳目之前,久诵之而得隽永之趣” (沈德潜《说诗晬语》)。三、四句用欲进先退的“加一倍”写法,为此诗增添了光彩。欲说“溪水长”,却道“不知”,先顿挫一笔蓄势,然后用“只觉钓船高”收束,虽未言“溪水长”,却加倍强调了 “溪水长”,取得了平铺直叙所无法比拟的艺术效果。

  《山雨》创作背景

  元顺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偰伯辽逊为避乱,携子弟逃至高丽。诗是作者避居高丽时的作品。本诗形象生动,语调明快,不假雕饰,纯乎自然之趣,写得十分含蓄。但诗中其实表达了内心的凄凉苦寂,隐含着对时局的忧患。

  《山雨》作者简介:

  偰(xiè)逊(1319~1360)字公远,本名偰伯辽逊,偰哲笃长子,维吾尔族。居集庆路溧阳(今江苏溧阳),偰列篪之侄。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进士,任翰林应奉、宣政院断事官、端本堂正字,授皇太子经。至正十八年(1358)红巾军克上都,逼大宁,伯辽逊为避乱,携子弟逃至高丽。高丽恭愍王(1352~1374)曾在元廷侍太子于端本堂,与伯辽逊有旧谊,故对其待遇优渥,封高昌伯,改富原侯,更名偰逊。元至正二十年卒于松京典牧洞私第。其家遂定居高丽,子孙先后出仕高丽、朝鲜,其家族绵延至今。有《近思斋逸稿》传世。事见《高丽史·偰逊传》。

相关内容